張可久--殿前歡 离思舟[雙調]殿前歡 离思舟月籠沙,十年心事付琵琶。相思懶看幃屏畫,人在天涯。春殘豆蔻花,情寄鴛鴦帕,香冷茶蘼架。舊游台榭,曉夢窗紗。 張可久--風清白鷺洲,花落紅雨島,一聲杜鵑春事了。 張可久,元代後期最負盛名之散曲家,畢生精力全貢獻在散曲的創作上。作品以騷雅蘊藉為主,促散曲步入唯美之境,太和正音譜評之「如瑤天笙鶴,清而且麗,華而不豔。」堪稱允當之論。一 生平 張可久,字小山,( 或謂名伯遠,字可久,號小山。)浙江慶原人。屢為小吏,年代略晚於馬致遠,約是十三世紀後期、十四世期初間之作家,生平事蹟難考,僅能由他的曲中窺其身世一斑。在充滿鬱鬱不得志的作品中,可知其為懷才不遇、沉淪下僚、困於仕途的江南才子。由於仕途不得意,而歷遊江南之名勝古蹟,足跡遍於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一帶,晚年隱於杭州。二 作品 可久集畢生創作精力於散曲上,作品之多,冠於有元一代之曲家,現存作品據任訥先生所輯,有小令七百五十一首,套曲七套。( 據大陸學者所考,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、套曲九套。)曲作或詠自然風光、或述頹放生活、或為酬作、或寫閨情...,呈現多樣的風格:清俊的、典麗的、哀婉的、豪放流宕的...,可謂包羅萬象,唯仍以典雅清麗為主,代表了元代後期散曲的最高成就,與喬吉並稱為「元曲雙璧」。以下分別就創作的內容來介紹其曲作。小山的散曲鍊句工整,對偶巧適,以典雅替代俚俗,更以唯美取代了元曲豪放樸質的本色風格,此時的曲,已取得了詩詞在韻文中的地位。至於造詞部分,小山的曲,有近於詩與詞的,如「猿嘯黃昏後,人行畫卷中。」「晚風花雨晴,小樓山月明。」「屏外氤氳蘭麝飄,簾底惺忪鸚鵡嬌。暖香繡玉腰,小花金步搖」;有介於詞與曲之間的,如「月籠沙,十年心事賦琵琶。相思懶看幃屏畫,人在天涯。春殘豆蔻花,情寄鴛鴦帕,香冷荼蘼架。舊遊臺榭,曉夢窗紗。」;也有純正的曲的語言,如「青苔古木蕭蕭,蒼雲秋水迢迢,紅葉山齋小小。有誰曾到,探梅人過谿橋。」「攏釵燕,靸繡鴛,捲珠簾綠陰庭院。奈何天不教人醉眠,打新荷雨聲一片。」最值得一提的,小山大量地使用典故,引詩詞文句入曲,使得曲意更加典雅閎富,也使得曲旨更加切合了。文學史上認為,在散曲的成就上,小山的地位足與馬致遠相提並論,這是可信的。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- Mar 03 Sat 2012 13:39
張可久--殿前歡 离思舟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